首页 海灵格介绍  个案工作坊
海灵格及海灵格学校名师课程安排2017年
 


《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勇气心理学读书汇

经典语录摘抄

 


1、阿德勒有句名言:所有的烦恼都是关系的烦恼!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旦陷入“纵向”关系,就会有操控,竞争,压力和不快乐产生,人际关系的模式,应该是横向对等的,每个人只是责任和职务不同,这样我们每个人才是往前进的,而不是往上爬的,横向关系不产生竞争威胁或压力(所有的竞争关系都会让所有人掉入无间地狱)。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彼此按自己的步伐往前走,不管年龄,不管职位,都是横向的对等的存在。在纵向关系中,在上位的人只要他觉得他比你更优先,他就会想办法操控你,管理你,然后干涉你的一切,这时候被干涉的人就会觉得很困扰。中国式家庭关系的传统结构大部分是纵向关系,所以父母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族亲之间很容易形成一种操纵关系,尤其是子女长本事了,有钱了,这种纵向关系很容易产生倒错,结果操控与反操控演变成了相爱相杀的牵连纠葛。


2、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乐观主义

阿德勒告诉我们乐天主义的人才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他的想法就是没关系,船到桥头自然直,我什么都不用担心,事情一定会朝好的方向发展,我就坐在这边等就可以。乐天主义看似乐观,其实它只是抱着消极的不切实际的想法期待事情会变好,但是他没有做任何的努力。他觉得我们不应该抱持乐天主义,应该抱持乐观主义,所谓的乐观主义就是说我们先看清楚现实,我们接受现实到底是一种什么模样,我们真的去面对它之后,看见其中的问题在哪里了,然后我们知道它必须解决,这时候我们再根据这个问题积极地去想办法,我能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来努力地调整现在的状况,不要让它继续变坏,甚至让它变好,他觉得这个才是乐观主义,你在面对现实之后知道你可以做些什么,而不是坐以待毙。——这被阿德勒称之为“勇气”


3、为什么小孩会很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因为对小孩来讲,如果我们用传统的“纵向关系”来看,父母就是他的上位者,他的存在必须得到父母的称赞跟肯定,所以一旦父母不能够给他关爱的眼神的时候,他可能必须要去凸显自己的特别之处,“妈,我在这里,你有没有看到我?!”有能力的小孩就会去考试,表现好一点,让父母肯定他。然后他才会觉得自己是存在的,如果没有办法往好的方向发展,他可能就会使坏,因为你们都不注意我,我就做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来吸引你们注意。孩子跟我们一样,如果处在纵向关系里,他们就会感到不安,他们要变得与众不同才觉得人生才有意义。


4、我们不但能够用横向的关系去看别人,也用横向关系看孩子,每个人都可以发展自己的优势,就可以互补,那这样才会更自在的关系。不要去干涉,而是要去尊重各自的差异和选择,这时候你不需要去管别人,别人也不要来管你,所以我们讲人际关系其实是需要一点点空间的,这样有点空隙的人际关系才是比较健康的。


5、有时候有人在朋友圈或微信群,就说了一句不痛不痒的话,结果群里的其他朋友就开始点赞或送鲜花,或喝彩,亦或说:“你真棒!” 当事人刹间困惑了,“我也没说什么呀”,怎么感觉像“小朋友”做了一个“简单的动作”就被一顿猛夸了。这时候那个点赞的人更多是想成为你的“上位者”(纵向关系),他觉得在与你的关系中,他比你更“优秀”,更“成熟”或更能hold住你,这颗甜枣是随便给的。


6、阿德勒的勇气心理学鼓励人们抛开过去,做你喜欢的自己,过去的毕竟都过去了,不要深陷“心理因果论”而不能自拨,比如小时候妈妈打了你一巴掌,你的心疼了一生一世,妈妈把你放在姥姥家养,造成你无法对亲密关系产生信任,进而无法步入婚姻等等。甚至像犯罪心理学所说的,那些犯罪的人,都是因为某种特定的童年创伤,或破碎的家庭导致的,更无厘头一点的说法是因为拥有亲子传承的犯罪基因。阿德勒的勇气心理学讲的是目的论,我们想要朝那个目标走去,让未来来决定现在。关于过去的经验,我们自己去赋予这个经验以特定的意义,换个方向去思考的话,这意义就会不一样,只要你改变定义之后,你的人生就会不一样。就像疑邻盗斧给我们的启发一样。


7、生活中偏偏有这么一类人,他们努力让自己生活于单纯的环境中,这样的结果是他们将自己与世界隔离,所以人不能脱离经验而存在,否则毫无意义可言。——阿德勒


8、很多人把别人弄得不开心或是自己不开心,都是因为我们不小心去干涉到了,我们不应该干涉的事情。成天在那边烦恼,为什么他这么讨厌我!?我没有做错,别人为什么讨厌我。我们不曾想过,别人讨厌你,是别人的事,嘴巴长在别人身上,脑袋长在别人头上。不干涉的心态简单来讲就是“割舍课题”,弄清楚什么东西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什么东西是自己无法控制的。用海灵格的话来说就是“不介入,不僭越”,用山下英子的话说就是“心灵的断舍离”。用武志红的话说:别太在意你的“好人”形象!


9、由于我们与同伴之间缺乏充分的接触 ,我们就成了同伴的敌人 。我们往往会错误地对待他们的行为 ,并对他们做出错误的判断 ,而所有这一切的起因都是我们无法充分地明白和理解人性 。

 

10、关于愤怒:岸见一郎《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哲人这样说到:你并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完全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例如你突然对女儿暴跳如雷,通常只不过是为了用高声震住女儿。(这才是你的目的)

 

11、我发现阿德勒的心理学跟家族系统排列的交集之处是,家族系统排列通过场域的力量呈现关系的画面,帮人们看到创伤,穿越创伤,最重要的是,它让人不驻足于创伤,让人们能够赋予过去的经历特定的、积极的意义,在场域中过往的创伤,通过新的内在画面的呈现被赋予了新的定义,亦即用“和解”的方式鼓励人们鼓起勇气跨越过去,走入现在。家族系统排列在阿德勒跨越创伤及弗洛伊德聚焦创伤的两端之间做了很好的桥接,所以它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12、哲人:你现在无法体会到幸福,因为你不爱你自己。而且,为了能够爱自己,你希望“变成别人”,希望舍弃现在的自我,变成像别人一样。

13、哲人:你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里选择了“不幸”。这既不是因为你生在了不幸的环境中,也不是因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当然这不是道德意义上的上,而是指“利己”这一意义上的善。Goodness,通俗一点就是有“好处”。)

 

14、哲人:假若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给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就可以由自己进行重新选择。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15、哲人:要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你一定是选择了后者。阿德勒的心理学就是勇气的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16、哲人:你之所以只看到自己的缺点是因为你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为了达到不要喜欢自己的目的,所以你才只看缺点而不看优点。因为不去喜欢自己是一种对你而言的“善”。(利己的好处)

 

17、哲人:人之所以感觉孤独并不是因为只有你自己一个人,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他人、社会和共同体所疏远才会孤独。我们要想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也就是说,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所以阿德勒说“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你由于太惧怕人际关系所以才会变得讨厌自己,你是在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人际关系。

 

18、哲人:我155厘米的身高并不是“劣等性”,的确,高大强壮的男性本身就会给人一种震撼感;而另一方面,矮小的我却能让对方放下警惕心理。看来个子矮小无论是对周围人来说还是对自己来说,都有好处呢!这就是价值转换。问题在于我如何看待这种身高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

19、哲人:阿德勒也承认自卑感人人都有。自卑感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首先,人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可以简单理解为“希望进步”或者“追求理想状态”。于此对应的就是自卑感。人都处于追求优越性的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之中,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阿德勒说“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20、哲人:自卑感本身不是什么坏事。但自卑情结不同,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例如:我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结不了婚;因为没有钱而不去旅游;阿德勒用“外部因果律”一词来进行说明。意思就是: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简单地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

 

21、哲人: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在同一个平面上既有人走在前面又有人走在后面,不论是走在前面还是走在后面都没有关系,我们都走在一个并不存在纵轴的水平面上,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22、哲人: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如果意识到竞争或胜负,那么势必产生自卑感。不知不觉就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都看成“敌人”。也就是会认为人人都是随时会愚弄、嘲讽、攻击甚至陷害自己的敌人,而世界则是一个恐怖的地方。(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说的就是这个理儿)

 

23、哲人: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但是一旦从竞争的怪圈中解放出来,就再没有必要战胜任何人了,也就能够摆脱“或许会输”的恐惧心理了,变得能够真心祝福他人的幸福并能够为他人的幸福作出积极的贡献。当某人陷入困难的时候你随时愿意伸出援手,那他对你来说就是可以称为伙伴的存在。如果能够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

24、哲人:我们有时候会对社会问题感到愤怒。但是,这并不是突发性的感情,而是合乎逻辑的愤慨,公愤超越了自身利害。个人的愤怒(私愤)和对社会矛盾或不公平产生的愤怒(公愤)不属于同一种类。个人的愤怒很快就会冷却,而公愤则会长时间地持续。因私愤而流露的发怒只不过是为了让别人屈服的一种工具而已。

 

25、哲人:在竞争性的人际关系中通常会出现权力斗争阶段,和复仇阶段,权力斗争阶段是想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复仇”阶段是指权力斗争阶段尽管暂时败下阵来,但对方会在别的地方以别的形式策划着复仇、等待着进行报复。而且,人际关系一旦发展到复仇阶段,那么当事人之间几乎就不可能调和了。为了避免这一点,在受到争权挑战时,绝对不可以上当。

 

26、哲人: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发怒以外的有效交流工具。所以才会说“不由得发火”之类的话。这其实是借助发怒来进行交流。我们即使不使用怒气,也可以进行沟通以及取得别人的认同,如果能从经验中明白这一点,那自然就不会再产生怒气了。—— 没必要依赖发怒这一工具!

 

27、哲人: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我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对方是错误的。最终就会演变成“所以我必须获胜”之类的胜负之争。原本主张的对错和胜负毫无关系。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但是,很多人都会陷入权力之争,试图让对方屈服。(斯坦福有句名言:我认为你是错误的,但也许你是对的。)

 

28、哲人:如果对方过得幸福,那就能够真诚地去祝福,这就是爱。相互束缚的关系很快就会破裂。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感,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29、哲人:束缚是想要支配对方的表现,也是一种基于不信任感的想法。与一个不信任自己的人处在同一个空间里,那就根本不可能保持一种自然状态。阿德勒说:“如果想要和谐地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须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

 

30、哲人:在恋爱或夫妻关系中,过了某个时期之后,有时候对方的任何言行都会让你生气。吃饭的方式让你不满意,在房间里的散漫姿态令你生厌,甚至就连对方睡眠时的呼吸声都让你生气,尽管几个月前还不是这样。这是因为那个人已经下定决心要找机会“结束这种关系”,继而正在搜索结束关系的材料,所以才会那样感觉。对方其实没有任何改变,只是自己的“目的”变了而已,阿德勒把这种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做“人生谎言”。阿德勒并不打算用善恶来区分人生课题或者人生谎言,既不是善恶问题也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勇气”问题。


31、哲人: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根本没有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认可。人究竟为什么要寻求别人的认可呢?其实,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受赏罚教育的影响。如果做了恰当的事就能够得到表扬,而如果做了不恰当的事情就会受到惩罚。其实,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假如说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也没必要发怒,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32、哲人:想要取得别人的认可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会采取“满足别人期待”这一手段,这其实都是受“如果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够得到表扬”这种赏罚教育的影响。但是,如果工作的主要目标成了“满足别人的期待”,那工作就会变得相当痛苦吧。因为那样就会一味在意别人的视线、害怕别人的评价,根本无法做真正的自己。

 

33、哲人: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阿德勒心理学的心理咨询辅导认为,接受心理咨询辅导之后,被辅导者下什么样的决心、是否改变生活方式,这都是被辅导者本人的课题,辅导顾问不能干涉。被辅导者是否改变并不是辅导顾问的责任。——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34、哲人:关于孩子“闭居在家”,首先,我会断定“这是孩子的课题”。对孩子的闭居状态不妄加干涉也不过多关注。而且,告诉孩子在他困惑的时候我随时准备给予援助。如此一来,察觉到父母变化的孩子也就不得不考虑一下今后该如何做这一课题了。他可能会寻求援助,也可能会自己想办法解决。父母往往容易认为:孩子就是我的人生,总之就是把孩子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总是只考虑孩子,而当意识到的时候,他们已经失去了自我。但即使父母再怎么背负孩子的课题,孩子依然是独立的个人,不会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正因为是关系紧密的家人,才更有必要有意识地去分离课题。

 

35、哲人:选择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着自由活在当下的年轻人就会批判其“享乐主义”。当然,这其实是为了让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的一种人生谎言。选择了真正自由的大人就不会说这样的话,相反还会鼓励年轻人要勇于争取自由。当然,这其实是为了让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的一种人生谎言。选择了真正自由的大人就不会说这样的话,相反还会鼓励年轻人要勇于争取自由。

 

36、哲人:很多人认为人际关系之卡由他人掌握着,正因为如此才非常在意“那个人怎么看我”,选择满足他人希望的生活方式。但是,如果能够理解课题分离就会发现,其实一切的卡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会是全新的发现。

 

37、哲人:我们都在寻求“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但是,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归属感不是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须靠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就是直面“人生课题”。也就是不回避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要积极主动地去面对。如果你认为自己就是世界中心,那就丝毫不会主动融入共同体中,因为一切他人都是“为我服务的人”,根本没有必要由自己采取行动。但是,无论是你还是我,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的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38、哲人:用“你真了不起”“做得很好”或者“真能干”之类的话表扬孩子的母亲无意之中就营造了一种上下级的关系——把孩子看得比自己低。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阿德勒心理学之所以强烈否定赏罚教育,就因为它是为了操纵孩子。

 

39、哲人:希望被别人表扬或者反过来想要去表扬别人,这是一种把一切人际关系都理解为“纵向关系”的证明。你也是因为生活在纵向关系中,所以才希望得到表扬。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系关系看作“横向关系”。例如:有些男人会骂家庭主妇“又不挣钱!”或者“是谁养你呀?”之类的话,他们把人系关系都看成是“纵向关系”,害怕被女性瞧不起,也就是在掩饰自己强烈的自卑感。

 

40、哲人:人为什么会去干涉别人呢?其背后实际上也是一种纵向关系。正因为把人际关系看成纵向的关系,把对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会去干涉。希望通过干涉行为把对方导向自己希望的方向。这是坚信自己正确而对方错误。当然,这里的干涉就是操纵。命令孩子“好好学习”的父母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也许本人是出于善意,但结果却是妄加干涉,因为这是想按照自己的意思去操纵对方。(不可以置之不问,需要做一些不是干涉的“援助”。)

 

41、哲人:人越得到别人的表扬就越会形成“自己没有能力”的信念。

 

42、青年:那么,具体应该如何鼓励呢?既不能表扬也不能批评,其他还有什么话可以选择吗?

哲人:用“谢谢”来对帮助自己的伙伴表示感谢,或者用“我很高兴”之类的话来传达自己真实的喜悦,用“帮了大忙了”来表示感谢。这就是基于横向关系的鼓励法。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评价性的语言是基于纵向关系的语言。如果能够建立起横向关系,那自然就会说出一些更加真诚地表示感谢、尊敬或者喜悦的话。

 

43、哲人: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所有贡献。

 

44、哲人:例如,假设闲居在家的孩子吃完饭之后帮忙洗碗,如果父母能够真诚地说声“谢谢”的话,孩子也许就可以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进而迈出新的一步。

 

45、哲人: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也可以说是一种容易导致 优越情节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46、哲人:尼布尔祈祷文: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这里也使用了“勇气”)是的,我们并不缺乏能力,只是缺乏“勇气”。

 

47、哲人:如果关系浅,破裂时的痛苦就会小,但这种关系在生活中产生的喜悦也小。只有拿出通过“他者信赖”进一步加深关系之后,人际关系的喜悦才会增加,人生的喜悦也会随之增加。

 

48、哲人:口吃为什么会很痛苦呢?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苦恼于口吃的人只关心“自己的说话方式”,从而感到自卑和痛苦。因此,自我意识就会变得过剩,说话也会更加不顺畅。人际关系不顺利既不是因为口吃也不是因为脸红恐惧症,真正的问题在于无法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将焦点聚集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企图以此来评价整个世界。这就是缺乏人生和谐的错误生活方式。

 

49、哲人:口吃者是只看事物的一部分便来判断其整体。与此相对,工作狂则只关注人生特定的侧面。也许他们会辩解说:“因为工作忙,所以无暇顾及家庭”。但是,这其实是人生的谎言。只不过是以工作为借口来逃避其他责任。本来家务、育儿、交友或兴趣应该全部给予关心,阿德勒不认可任何一方面突出的生活方式。

 

50、哲人:为什么非要“特别”呢?这是因为无法接受“普通的自己”。所以,在“特别优秀”的梦想受挫之后便非常极端地转为“特别差劲”。但是,普通和平凡真的不好吗?有什么不好呢?实际上谁都是普通人,没有必要纠结于这一点。如果你能够拥有“甘于平凡”的勇气”,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拒绝普通的你也许是把“普通”理解成了“无能”吧。普通并不等于无能,我们根本没有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51、哲人:把人生当作登山的人其实是把自己的人生看成了一条“线”。自降生人世那一瞬间便开始的线,画着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曲线到达顶点,最终迎来“死”这一终点。请不要把人生理解为一条线,而要理解成点的连续。看似像线一样的人生其实也是点的连续,也就是说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是“现在”这一刹那的连续,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人生不可能是一条线,如果人生是一条线,那么人生规划就有可能。但是,我们的人生只是点点连续。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有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

 

52、哲人:旅行的目的地是什么?例如你要去埃及旅行。这时候你会想尽早尽快地到达胡夫金字塔,然后再以最短的距离返回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不能称为旅行。跨出家门的那一瞬间“旅行”已经开始,朝着目的地出发途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旅行。当然,即使因为某些事情而没能够达到金字塔,那也并非没有旅行。这就是现实性的人生。

 

53、哲人:就像旅人要依靠北极星旅行一样,我们的人生也需要“引导之星”。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重要观点。这一巨大理想就是:只要不迷失这个指针就可以,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就可以获得幸福。无论你过着怎样的刹那,即使有人讨厌你,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那么你就不会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即使被讨厌自己的人讨厌着也可以自由地生活。

关于《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


《被讨厌的勇气》又名《“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阿德勒被誉为“不为人知的心理界三大巨头”之一,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对后世拥有拥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有一句这样的评价:阿德勒的思想拥有改变人一生的力量,剩下的就只有能否鼓起迈出一步的“勇气”!本书作者岸见一郎:哲学家。1956年生于京都,现居京都。高中时便以哲学为志向,进入大学后屡次到老师府上进行辩论。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系博士课程满期退学。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专业哲学和阿德勒心理学。主要活动领域是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心理学及古代哲学的执笔与演讲,同时还在精神科医院为许多青年做心理辅导。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顾问。译著有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讲义》和《人为什么会患神经病》,著作有《阿德勒心理学入门》等多部作品。本书由其负责原案。

古贺史健:自由作家。1973年出生。以对话创作(问答体裁的执笔)见长,出版过许多商务或纪实文学方面的畅销书。他创作的极具现场感与节奏感的采访稿广受好评,采访集《16岁的教科书》系列累计销量突破70万册。近30岁的时候邂逅阿德勒心理学,并被其颠覆常识的思想所震撼。之后,连续数年拜访京都的岸见一郎并向其请教阿德勒心理学的本质。本书中他以希腊哲学的古典手法“对话篇”进行内容呈现。著有《想要让20岁的自己接受的文章讲义》。




欢迎关注海灵格老师及海灵格学校名师中国最新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