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族所有的人都能回归序位、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时,家族将不再是纠葛牵绊的阻力,反而能成为我们背后坚强的助力。
彩霞是位五十岁的中学老师,我在市立医院精神官能症病房从事心理治疗时遇到她。这之前她已在精神科看诊一段时间了,但是近期情绪很不稳定,有严重抑郁与恐慌情况,因此医生安排她住院。
住院一个多月,抑郁情况越来越严重,她脸色苍白、表情郁闷,对所有病房的活动都没有兴趣、拒绝参加,更奇怪的是,有时候她会躺在病床上,感到胸闷重压、全身僵硬、呼吸困难、发抖恐惧,甚至全身冒冷汗。由于病情没有多大起色,医生希望加入心理治疗作为协助,便安排她与我见面。
我一周和她会谈一次,在与彩霞的心理治疗中,我开始试图了解她的家庭。
|
|
|
“我的父母对我很好,结婚之后先生也对我很好。”彩霞回答。
“但你为什么会来住院呢?”我问。
“我也不知道,我之前在家里常常很沮丧,整天一个人坐着发呆,什么也不想做。不久前不知怎么回事,很奇怪地我就在家里背着包包,绕着客厅猛打转,嘴上一直嚷嚷着说:‘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这的确很奇怪。”我说。
“对啊!我先生问我:‘这是你的家啊!你要回去哪里?还是你要回娘家?’可是我也不知道,我只是一直背着包包叫着:‘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后来发作得越来越严重,我先生只好把我送来住院。”
“这的确很奇怪,我们来探索一下。”
我利用系统排列探索这个莫名的情绪,排列中,只见彩霞缩在角落,全身发抖。我问彩霞,家里是否曾有被杀害或谋杀事件发生,这时候她突然想起了她姑姑。
“我姑姑是自杀死的。”
“喔?姑姑为什么自杀呢?”
“我姑姑小时候被送养,那个收养家庭对她很严厉,常常打她。有一次因为天气很冷,她没有被子盖,便拿了家里一条新被子去盖,隔天起来被养父发现,说这是新被子怎么可以拿去盖!然后养父就把她痛打一顿,结果隔天姑姑就上吊自杀了。”
此时我心里突然有个联想:当时彩霞的姑姑心里可能只有一句话,那就是——“我要回家!”
彩霞接着又说:“很奇怪,我们家很少提到这件事,好像大家统统忘记这个姑姑,可是有一次我在学校教课时,竟然不知不觉地跟班上的小朋友讲起这件事,因为一条被子而自杀的故事……”
“好,我们把姑姑排出来。”
当姑姑排出来之后,代表彩霞的人竟然主动地靠近姑姑,最后全身发抖地蹲在她身边。这画面明显呈现出彩霞与姑姑如此亲近,她对姑姑有一种莫名的认同,也因而承接了姑姑的情绪。彩霞缩在角落、全身发抖的反应想必也和当时姑姑被打的反应一模一样……
真相揭晓了,接下来要寻找解决之道。此时我请彩霞本人亲自悼念她的姑姑。
彩霞跪在姑姑代表的身边,抱着她悲痛万分、泪珠直流地说:“亲爱的姑姑,你发生了一件很不幸的事,当时你一定很难过、你一定很想回家,但是大家都把你忘了,对不起……”
我引导彩霞继续说:“姑姑,你一定很孤单、很想回家。我可以了解你的感受,现在我重新看到你了,我会让家人记得你,我们会把你放在心里,带你回家。”
彩霞静静地抱着姑姑。
过了数分钟,我在一旁也感受到原本充满恐惧与悲伤的氛围,现在围绕着深深的宁静与祥和。
姑姑的代表感动地闭上眼睛,彩霞也将眼泪擦干,向姑姑鞠躬。
“亲爱的姑姑,我们会为你做一些好事来纪念你,请你安息吧!”
彩霞又深深地向姑姑鞠了一个躬。
结束后,我问彩霞:“现在你有什么感觉?”
彩霞很平静地回答:“我整个人变得好轻松、好轻松。”
从那之后,彩霞有了明显的转变,护士们注意到她的笑容增加了,脸色也变得红润,对病房的活动也开始积极参与。我从每周一次的会谈中也看到她的进步,她说她的恐慌情况改善很多,胸口也不再闷痛,人也比较有活力。
住院三个月后,医生评估她可以出院了,而我的心理治疗在她出院后改成两周一次,追踪三个月。彩霞自己相当努力,她开始做运动并参加一些聚会活动,最后她先生陪她来的时候也说她进步许多,不但奇怪的症状没有了,前几天他们还一起带着孩子们出游呢!
整体法则:重新看到“被排除的人”
“整体法则”是:只要是这个家族系统的一分子,都有属于这个系统的权利,在这个系统永远都有一个位置,不管他的行为是什么或发生什么事。但是,当某个人原本属于我们的系统,却因为某种原因而“被排除”了,如此一来会造成系统的空缺,进而产生牵连纠葛的情况。
通常“被排除”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第一,某位家族成员因为发生了令人难过的事,例如意外、自杀、重病等,我们无法接受他的不幸,所以在心里有意无意地把他遗忘。
第二,某位家族成员做了某些事,例如侵占钱财、乱伦暴力、诬告犯罪等,我们无法接受他的行为,所以在心里把他排除;他在家中毫无地位,大家不认为他是家里的一分子。
第三,某些家族成员很小就夭折或被送走,他们也有权利归属于这个家,但我们却忽略或遗忘他们,这也是一种排除。
在这则案例中,彩霞的姑姑被送养且自杀,无论家里的人是有意或无心,她都是被排除、被遗忘的人。当系统里有人被排除了,后面的世代就会去填补这个空缺,如同彩霞一样;当她填补姑姑的位置时,在潜意识里承接姑姑的情绪,因而产生抑郁、焦虑与恐慌等莫名情绪。然而,一旦姑姑的位置重新被接受、被看到,重新被家人放回心里,彩霞就可以不用再填补姑姑的位置,而是把姑姑的位置还给她,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当我们把位置还给被排除的人时,“填补”与“认同”就被切断了,我们跟那个人分开,因而这些承接来的莫名情绪也就跟着消失了。
那么,到底什么是“承接的情绪”?它和其他情绪有何不同?
承接的情绪
“承接的情绪”不仅是系统排列的重要发现,对现代心理学而言也是重大的贡献。以海宁格先生的区分为基础,加上我在心理工作上的验证与补充,情绪大致能分为以下四种:
1.原始情绪:这是人的本能情绪反应,遇到生气的事会愤怒,遇到难过的事会悲伤,事情过后情绪便消失。
2.替代情绪:或称为派生情绪,也就是遇到一件事情时,我们的原始情绪反应可能是愤怒,但呈现出来的却是无奈,这种无奈的情绪就是替代情绪,替代了原本所要反映的情绪;又例如家人过世时,我们虽然很悲伤,却以愤怒、控诉或疏离替代原本的悲伤,这些就是替代情绪。这也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提到的一些心理机转。
3.承接的情绪:这是比较难以自我觉察到的情绪,当它发生时,往往连当事人或身边的人都觉得很莫名,但我们从系统排列观察到,人真的会去承接别人的情绪。
4.超越的情绪:它是一种超然、超越的情绪,是没有情绪的情绪。当我们回到当下、回到系统里自己的位置,专注且定静下来时,就会身处于深层、沉静且觉醒的超越的情绪中。它不是抽离,我们仍会感受到原始情绪的本能,但内在是清楚、宁静的,观照着所有事情的发生,而且可以采取行动,可以爱人、帮助人。这样的爱不是情绪上的爱,而是超越的爱,从这样的爱所生出的行动是更强而有力的。对助人工作有兴趣的人,必须学习静心,让自己随时能专注下来,进入这种超越的情绪来工作。
此外,“承接的情绪”有以下三种最常见的类型:
第一,孩子会承接爸爸妈妈的情绪。比如说爸爸对妈妈很生气,孩子就会承接爸爸的愤怒;或者妈妈想要离开家,孩子在心里也会产生想离开的感觉,其中一种情况就是“妈妈,我会跟着你一起离开”。如果妈妈是以死亡的方式离开,这时候孩子所承接的情绪就会是“妈妈,我会跟着你一起死去”。更甚者,会变成“妈妈,我会代替你去死”。我在许多不幸的个案中看过这种动力,这种潜意识的情绪很难觉察到,但是透过系统排列能帮助我们清楚地看见它。
第二,承接某些我们未曾谋面的亲人的情绪。这种承接的情绪更为深层,例如承接爷爷、奶奶或曾祖辈的情绪感受,即便我们没有跟他们一起生活过,甚至是素未谋面。例如爷爷离开了家乡,心中充满着对家乡的思念,因而缺乏归属感,此时后代子孙会对归属感产生莫名的强烈渴望。
第三,承接家族系统里未竟的情绪感受。尤其是这个家族的人共同经历了一些巨大的事件,例如家中发生谋杀或被杀害的事情,这种巨大冲突与不安的情绪会弥漫在整个家族系统里,如果发生事件的那一代没有和解,这些分裂的情绪往往会在下一代身上爆发,甚至产生精神分裂症、精神疾病隔代遗传的情况。这是因为在这个家族里存在着“加害”与“被害”两股分裂的情绪,因此家族里的人承担了这种分裂不安,只是因承接程度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状况。相信许多人都曾观察到类似的案例,也就是整个家族的人都拥有类似的奇怪情绪。
这种承接的情绪是心理学上极重要的发现,尤其是在助人工作与心理治疗上,它帮助我们以不同的角度重新看待一个人,特别是以一个更大的系统观来看,看到系统如何影响个案的情绪与行为?我们要如何面对家族系统里所发生的事?同时,我认为这对于后现代心理治疗的发展影响重大,后现代心理治疗已将一个人放进他的生命脉络里来理解,再加上系统排列的经验,我们便能把这个脉络扩大到整个家族、甚至有时扩大到国家文化的系统脉络里,看到系统里被排除的人对个案带来的影响是什么?看到一个人如何承接家族、甚至国家历史事件所造成的情绪?是以具备整体系统观的心理咨询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咨询师必备的能力之一,这将能帮助我们更了解个案,并为个案及其家庭提供更大的福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