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代替你离开
我们发现,造成急症的原因往往在于孩子暗自作了决定:“我将代替你离开。”在厌食症的案例中,这个决定是:“亲爱的爸爸,我将代替你离开。”在前述的多重硬化症案例中,这个决定则是:“亲爱的妈妈,我将代替你离开。”同样的动力可以在肺结核的案例中看到,同时,这也是自杀或其他致命意外背后的动力。
即使你离开,我仍会留下
当来访者中这些动力影响浮现,究竟何种方法能够疗愈?当问题被正确地叙述,解答就相应而生了;当造成病痛的关键句被显现出来,答案也就随之出现。来访者必须站在所爱的亲人面前,带着力量及爱,用肯定的口吻说出:“宁愿是我离开,而不是你”重要的是这句话必须被重复多遍,因为来访者需要一些时间,才能真正地认知到,亲人是另一个独立的个体。无论爱多么深切,都必须将至爱的亲人视为另一个独立的个体。否则,共生与认同的情形仍会持续,则无法借由将两者视为不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命运,而得到疗愈的效果。
若这样充满爱的对话方式成功了,亲人与来访者之间便能画下界限。借此,便能将来访者的命运与亲人的命运分开。
这句话迫使来访者不仅看到自己的爱,也看到亲人对自己的爱。进而认知到,自己希望为所爱的人作出的牺牲,不但不能帮到他们,反而会造成他们的负担。接着,便可以对所爱的亲人说出:“亲爱的爸爸,亲爱的妈妈,亲爱的哥哥,亲爱的姐姐,或无论是谁,即使你离开了,我仍会留下来。”
有时候,尤其当这句话是对父母所说时,来访者还可加上:亲爱的爸爸,亲爱的妈妈,当我留下来,请保佑我,即使你们离开了,也请祝福我。”
让我借由另一个例子针对这部分作说明。一名女性的父亲有两位残障的兄弟,一位是听障,而另一位则是有精神疾病。由于系统的动力影响,他持续地被他的兄弟以及他们的命运所吸引。出于忠诚,他无法眼睁睁地看着他的兄弟们受苦,而自己却健康地活着。他的女儿,在潜意识中认知到这个危险性,而将自己也卷入其中,想要代替父亲承担一切。在进行家庭系统排列时,女儿的代表冲向父亲的两位兄弟身边,拥抱他们,仿佛借此在对父亲说:“亲爱的爸爸,我会替你分担他们的不幸,让你健康地活着。”这个来访者本身患有厌食症。
此时,解决之道是什么呢?女儿必须看着父亲的兄弟,向他们祈求:“当我的父亲活着时,请保佑他,当我和父亲一起留下来时,也请你们保佑我。”
我将跟随你
之前我们提到,孩子心中想“宁愿是我而不是你”,以阻止父母离去。另一句“我将跟随你”,则可能是替父母对自己早逝或久病的父母或手足所说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我将追随你生病”,或“我将追随你死去”。
因此,在家庭之中,第一句产生效用的话是:“我将跟随你。”这是孩子的一句话,当这些孩子长大为人父母后,他们的子女则会阻止他们实现这句话而说出:“宁愿是我而不是你。”
我会继续活下来
当“我将跟随你”这句话,借由重症、意外或自杀而显现出来时,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便是,先让孩子大声地重复这几个字,由孩子看着自己挚爱的亲人,带着力量及深切的爱,说出:“亲爱的爸爸,亲爱的妈妈,亲爱的哥哥,亲爱的姐姐,或无论是谁,我将跟随你,即使是死去。”在此,同样重要的是,这些话需要被重复多次,直到孩子能够真正认知到,不论自己对亲人的爱有多深,他们仍是分开且独立的个体。然后,孩子也会体会认识到,自己的这份爱,无法改变自己与巳故亲人之间天人永隔的事实。同样,孩子也借由这句话感受到自己与亲人间相互的爱;并了解到,当没有家庭成员受此影响而跟随,尤其是在不受自己孩子干预的状况下,亲人才更能够自在地面对并接受命运的安排。
接着,孩子可以对已故亲人说出另一句话,以消除孩子致命的追随念头:“亲爱的爸爸,亲爱的妈妈,亲爱的哥哥,亲爱的姐姐,或无论是谁,你已经过世了,但我还会多活一会儿,然后我也会死去”或者是“我将在有生之年,好好地活着,然后我也会死去。”
当孩子看到父母想要追随他们原生家庭中的亲人,走向疾病或死亡,孩子可以说出以下的句子,将自己从这股想要追随的动力中释放出来:“亲爱的爸爸,亲爱的妈妈,即使你离开了,我仍会留下来。”或“即使你离开了,我以你是我的父亲为荣,我以你是我的母亲为荣。你永远会是我的父亲,你永远会是我的母亲。”或者,当父母之中有人自杀身亡时,则是:“我尊重你的选择并向你的命运鞠躬。我以你是我的父亲为荣,我以你是我的母亲为荣。你永远会是我的父亲,你永远会是我的母亲。而我也永远是你们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