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 ] 孩子身心培训 文章分享
 

为什么要让孩子体验“打工”、“创业”?
 

                 

  在历届的“王者之约”训练营中, 总教练
陈赞洪老师通常会划出一天时间,让孩子们到社会上尝尝“打工”与“创业”的滋味。这一天的挑战项目对那些独立性差及不善沟通的孩子来说,是颇有难度的,有些孩子体会到了“度日如年”的感觉,因为从来都是不愁吃睡的。然而这一天所有的孩子身上都不能带钱,他们必须靠自己的双手来赚取一天的食宿费,如果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他们就只能啃馒头和睡地板了。正如著名身心灵畅销书作家张德芬老师在她博客上所描述的那样:“首先,我女儿第一次到街头去找工作挣钱,找了半天好不容易有人愿意让他们洗厕所和厨房。据我那个娇生惯养的女儿说,那个厨房积了厚厚一层的黑油垢,她趴在地上洗了一个下午,挣了十块钱。我儿子则是去街头发传单,也是发了好几千份才挣十元钱。后来他为了他们那个小组的早饭钱,不得已牺牲自己睡在酒店的走廊上。我觉得这种夏令营特别有意思,让孩子自己要去挣钱,然后支付自己的酒店床铺钱和餐费等,让孩子有更多的责任心。当然,课堂上也教了很多建立自信、发展人际关系、培养领导力、感恩之心等的课程,但是我看我们家孩子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街头的教育。”

  陈赞洪老师为什么要对孩子们进行“街头教育”呢?

  经过对中美青少年教育的多年研究发现,美国的孩子之所以很独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从很小就开始体验“打工”生活,从小就开始培养“理财”的意识。那么美国的家长们为什么要让孩子从小就去体验“打工”呢?归结起来有四点:一、培养孩子与人交流互动的能力;二、从小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三、让孩子养成“理财”的习惯;四、从小培养孩子团队协作的精神;五、帮助孩子们建立自我价值感。

  美国的爸妈们普遍认为孩子只有出去体验“打工”,才能有机会真正的接触社会,毕竟学校只是个同龄人的群体,而孩子们在“打工”时候却能够接触到各种不同的人,这样就培养了孩子与不同的人进行沟通和打交道的能力。研究发现那些没有打过工的孩子与打过工的孩子相比,无论是在与人交流的能力上,还是与人合作的能力上都有很大的差距。

  然而我们中国的家长经常会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这种能力可以等长大后再慢慢培养,他们将孩子的学分置之首位,而不去关注孩子“软实力”的发展,于是将孩子大部分假期时间用在补习上。(一旦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家长就开始觉得孩子的未来瞬间消失似的,于是茫然不知所措。)但绝大部分的美国家长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知识是什么时候都可以学习的,但是这种能力只有在小时候培养才能形成这种性格。所以在美国即使是非常有钱的家庭也会让孩子出去打工。当孩子们通过自己双手的努力获得收入时他们就会对钱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不仅能够意识到挣钱的不易,而且会慢慢的学会如何支配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时孩子也有慢慢有了“理财”的意识。(在整个“王者之约”训练营中,孩子们通过赚取“冠军币”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当孩子们在训练营中表现突出时,陈赞洪老师会奖励他们一定数额的“冠军币”。)

  在“王者之约”训练营中,教练在鼓励孩子们发挥“领袖”精神的同时,也会适当“打压”那些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那些只是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忘记团队其他成员的孩子,最终的得分会非常低。所以,挑战活动是抱团进行的,不允许有落雁,那些“个人英雄”并不能代表团队的成绩,“打工”目标完成的标准之一就是,团队中不论强弱,每个队员都必须找到一份“工作”,如果找不到,团队的成员须团结在一起协商,看看如何协助那个成员达成目标,如果没有达成,则整个团队都必须承担责任。“难道你们要放弃自己弱小的兄弟姐妹吗?”教练的这句话总是回荡在孩子们的脑海中。

  虽然孩子们在“打工”“创业”的体验活动中,找到的大部分是“苦活、累活”,但对靠自己的双手解决这一天生活的孩子们来说,无疑是有一份很深的价值感的。有些孩子回忆到:“当时感觉找工作挺难的,被拒绝了无数次,想放弃,可是大家又都彼此鼓励着,最后终于找到了工作。干了一天的活,只赚到了10块钱,最后老板赏了一碗热腾腾的面,那是我有生以来吃过的最好吃的面了......,虽然有些辛苦,但还是很有成就感和价值感的。”

  “卖报纸、擦皮鞋、擦地板、端盘子、整理草坪......”,一天社会生活实践结束后,“王者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了营地,这一天营地的住宿可不再是“免费”的了,大家得用自己挣得的钱来购买“住宿权”,平常在家里想睡就睡,哪里要购买什么“住宿权”呀。有的团队完成了挑战,可以像往日一样,住进舒服的寝室,有的则只能“睡地板”了。





卖报纸的场景   洗盘子的场景  
 
   
“狗不理”店打工
端盘子的场景
擦地板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