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岁的孩子在心理成熟的过程中,要走过的一段艰难困苦的历程是心理学中讲的过渡期。这个时期的孩子要经受许多心理震荡,出现许多适应性障碍,内心缠绕着羞愧、紧张、社交恐惧、伦理焦虑、负罪感,以及攻击倾向。这是个从孩子心态慢慢转变为成人心态的时段,在行为上常常同时存在两个极端:自尊与自卑、盲目崇拜与藐视权威、过分道德感、独立上进与懒惰依赖,它们统统夹杂在一起,形似“癫狂”。
其实,对每个青少年来说,这个“极端”行为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他必须为今后的一生积攒足够的进取能量与情绪经验,形成人格雏形、人生目标、审美与价值系统。
过渡期的孩子有这些特点:
1、他们突然变得让父母百思不得其解,有时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好像“老子天下第一”。他们敢反抗权威,对父母不尊、不敬、不服,并且对父母的反应与批评极端敏感。事实上,与父母冲突越厉害的孩子,也越依赖父母,冲突是为了挣脱依赖。从物理定理看,与父母联结紧密的孩子,分离出来的动能大,释放的热量也较大。聪明的父母容忍孩子对抗与依赖的双重心理欲求,对孩子做事莽撞、得意忘形假装欣赏,以此来为他拓宽发展的路。愚钝的父母却会挥舞大棒,用不恰当的批评与“镇压”来引发孩子的心理退缩。
2、他们突然有了一些古怪的行为问题,如缄默、关门独处、答非所问、凝神静思。尤其多见的是强迫性倾向——对一些简单的问题,诸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类无解的问题穷根究底。要么为求准确耗费大量时间,要么做事焦虑暴躁、丢三落四。父母感情分离的孩子,古怪更多,仿佛是要拼命引起父母的关注,为家庭创造共同的话题。
3、他们突然对家庭问题敏感,甘愿扮演家庭的替罪羊或者小大人。孩子热心做父母之间的调节人,在父母之间玩跷跷板,耍平衡。当“阴谋”难以得逞时,他们变得容易激动、愤世嫉俗,仿佛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样子。有的孩子会把对父母的愤怒转向自己,头疼、发烧、拉肚子,严重时逃学出走,无所不用其极。面对这些“行为非法”的孩子,原本活得不轻松的父母有如“屋漏偏逢连夜雨”,苦不堪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