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分享 家庭成就孩子 
 
 


“过渡期”孩子的行为紊乱

作者:李子勋

 


  不现实是过渡期孩子的通病,他们特别容易把想象中的“现实”和生活中的现实混淆,搞出许多荒诞不经的笑料来。比如孩子们突然开始信神疑鬼,追求神秘主义,开始喜欢看鬼片、恐怖片、侦探和探险故事,在他们的房间可以看到用铅笔绑成的十字架或彩笔画出的灵符。在考试的前夕,孩子会作无师自通的“祷告”,或者是其他一些仪式性动作,冷不丁可以吓你一跳。穿什么,吃什么,做什么似乎也一夜之间就有了各种禁忌。有的孩子还可以大谈死亡和世界末日,仿佛他们是最忧国忧民的一群。

  对付这些,父母要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认同孩子可以拥有一些“行为紊乱”的权利,只有糊涂一时,方可聪明一世。性急的家长可以回想自巳在相同年龄时的糟糕表现来聊以自慰。过渡期的孩子学习会受到影响,但却不要把过渡期问题看成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这样的解释极具诱惑,孩子大人都省心,后果适得其反。成长是要出代价的,父母要后退一些,留出空间来尊重孩子的隐私,避免用非此即彼的是非观来乱贴“标签”。精力旺盛的父母最好用多重性的、多元的价值系统来引导青春期的孩子,开阔他们的眼界,改变孩子思维
的极端性和片面性。

  心理医生鼓励家庭改善父母与孩子、父母之间的关系,增强家庭凝聚力,让孩子的过渡期快快结束。在婚姻分裂的家庭,父母也要违心地扮演“欢喜鸳鸯”,待孩子走出过渡时期后,方才各奔前程。在北美和欧洲,过渡期的孩子要接受定期的心理辅导,在非洲、南美较为落后的地区,这一时期的孩子常常可以得到宗教祭司和教会的帮助。东方民族深层意识由依然是家庭至上的,喜欢“窝里折腾”,一般轻易不求助于社会(医生除外)。孩子的深陷过渡期并不是自己成长的动力不够,往往是盲目的父母火上浇油搞出的大麻烦。

  走出过渡期的孩子有什么标志: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对自己知冷知热,知寒知暖,也可以温和地对父母说“不”。放学回家父母的“火眼金睛”不再能读懂他们的脸,也听不见他们抱怨老师和同学不“哥们”。他们突然对神、鬼、怪不再那么有兴趣,捆扎的十字架已解开。尽管他们可能还残留了一些“行为问题”,但已有平常心,乐于将此看做个性与习惯。他们巳能分清什么是父母的问题什么是自已的问题,不再忙中添乱,他们自信无论沧海桑田,自己仍是父母最爱的人。

  与过渡期的孩子相处,父母只要放下架子,保持兴趣,增加热忱,解除约束应该不成问题。需要担心的是:本身还未走出过渡期的父母又要面对过渡期的孩子,真犹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还有的父母,孩子已经渡过磨难大踏步向前,自己还陷在泥潭里愤愤不满,仿佛自己尊严扫地,受了很大的伤害。其实,走出过渡期的孩子,对家庭情感有一种回归,他们真正知道心疼鬓发染霜的父母。最糟糕的父母由于害怕失去孩子而死命拽着孩子对孩子的问题和过错纠缠不清,形成一种家庭矛盾纠结。

  不聪明的心理医生走进家庭替代父母的角色,去教导“两代孩子”,这样做有些劳民伤财。聪明的医生会把父母拽入泥潭,分享孩子在过渡期的挣扎,重温自己早年的困惑,为家庭营造一种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气氛。当孩子安全上岸,父母也会亦步亦趋地体验到压抑后的舒展,困苦后的甘甜。





推荐陈赞洪老师主持的青少年《王者之约》学习动力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