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修思达首页名师语录  
   

“爸爸其实我很爱你”——面对单亲家庭的孩子

 

    真正的幸福是从尊重父母如是的样子而来,希望父母变成另外样子的孩子是无法真正快乐的,所以有些人永远保持在抱怨或作梦而长不大的状态。

    当孩子看到父母吵架、分开时会无比难过,所以很多孩子暗地在心里想着【以后我一定不要跟父母一样】。但很奇怪的,虽然头脑这样告诉自己,可是为了不要和父母一样,他会很认真观察父母的行为,当他观察得越仔细,脑袋记得越清楚,等到以后有自己的伴侣时,有意无意间,他便做出与父母亲相同的行为。如果父母饿婚姻不幸福,孩子想要有幸福的婚姻就会遇到挑战。当然这并不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是该如何突破这个挑战呢?这需要足够的勇气和智慧,第一,孩子要能尊重父母的互动方式,并由勇气退回到孩子的序位,因为当他太靠近父母时,无意识里便容易卷入父母之间的问题,因为当他太靠近父母时,无意识里便容易卷入父母之间的问题,所以孩子势必要退回到属于自己的序位。第二,孩子要打破以为藉由重复与父母发生相同的事,就可以保持跟父母连结的迷思,是以身为孩子的我们要下定决心,即使父母不幸福,我们也要让自己幸福。当一个女人不尊重母亲时,她也不会尊重她的男人,甚至还会影响到其他的人际关系,因为母亲是我们生命中的第一个人际关系,跟母亲的关系会反映出我们和其他人的人际关系。

    如果有人在行为上不尊重父母,代笔他已违背了序位法则;但最令人难以觉察的是在无意识里违背序位法则,而且这些违背的人常理直气壮,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有爱,殊不知这种爱是走入歧途的爱,是失序的爱,以至于自己不知不觉地站在更高的位置对待父母,认为自己的爱才是对的。

    这时候,严酷的序位法则会让我们学到教训,这种傲慢与僭越将导致生活失败与不快乐,严重时更会导致重病与死亡。可叹的是,我看到太多人非得等到付出极高的代价后才会有所领悟,才学会回到属于自己的序位来爱。

    有人问,如果父母真的有过错,我们该怎么办?中国传统经典《弟子规》早已提到:【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挞无怨。】也就是说当父母有过错时我们应小心规劝,但态度要诚恳,和颜悦色,声音要柔和;当父母不听劝告时,我们要等待适当时机再继续劝告,就算有时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或者即便遭到责打也要无悔无怨地继续规劝。这整个过程,自始至终都以尊重父母序位的态度为基础。

    妈妈我爱你,我也爱爸爸——面对父母的冲突当我们结婚后,就要以现在的家庭优先;但这不表示和原生家庭切断,而是【我现在要好好照顾自己的家,如果你们需要我,我会做对的事。】这样才是生命传承的正确序位。

    透过系统排列,我们探究出案主对太太施暴背后的心理动力,是他为了保护妈妈而对抗爸爸,并将对爸爸的愤怒转移到太太身上,最后婆媳问题成了导火索,导致他动手打太太。婆媳问题的深层心理动力当儿子卷入父母的关系时,就形成了一种三角关系,做儿子的根母亲太过亲近后,变成母亲的精神外遇,妈妈在不知不觉中诱导儿子站在爸爸的位置上。

    接着,当儿子有了自己的太太,问题就更加凸显出来,因为这时又产生了另一个三角关系,太太很难站到她的位置,因为她的位置被婆婆占走了。这样先生与儿子的错位,以及婆婆与媳妇的位置争夺战,正是婆媳问题的深层心理动力。

    该如何解开这个环环相扣的纠葛呢?答案是儿子要抗拒被感召进入父母关系的诱惑,也就是要对妈妈说:【亲爱的妈妈,我只是你的儿子,我无法取代爸爸照顾你。我爱你,但是我也爱爸爸,现在我要回到儿子的位置了。】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也提醒我们,做父母的要勇于面对自己的夫妻问题,要有警觉,不要在无意识里把孩子拉进彼此的冲突中。

1、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时,他反应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2、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应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3、当母亲的位置缺席时,孩子容易空虚忧郁,焦虑紧张,较优柔寡断,也比较容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表达自己也难以与人连接。

4、当父亲的位置缺席时,儿子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女儿则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

5、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应,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幻想着:【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或是【我会跟着把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除了父母间的关系外,还有一个影响孩子更为重大的因素,那就是【家族系统力量】的影响,这往往是更难以觉察到的,尤其是家族中未竟之事,但孩子这面镜子会活生生地反映出家族中的情况;有时家族系统的力量甚至会超越父母的影响,令孩子表现出一些莫名的情绪与行为症状。

    由父母单独出席,或由父母陪伴儿童,青少年共同出席会更好,大家一起为由心理困扰或行为状况的孩子进行排列工作,一起透过课程的学习改善整个家庭的状况。

    孩子要多大才能参加系统排列的课程?在我的课堂上,最小的年龄是三岁,他和爸妈一起参加。你认为孩子听不懂吗?那就错了,我在课堂上看到孩子的感受与反应比大人还要敏锐与直接,因为他们的内心如此纯净,因此受到家庭序位的影响也更大。

    孩子如果有问题,请切记,家长的学习与转变是关键,如果家长有所转变,如果这个家族系统有所转变,孩子的转变将会更加明显,更有希望。

    孩子的症状行为——帮孩子面对离婚夫妻有可能会分开,但亲子关系是一辈子的;即使我们不能再当夫妻,但我们要帮助彼此成为一对好父母。

    孩子为了平衡对母爱与父爱的需要,面对分离的父母,她只好选择分散注意力,一会儿看向父亲,一会儿看向母亲。和解不是同意他对你做的事,而是【我恨生气你对我做的事,我现在还不能原谅你,可是我同意你仍是我们孩子的爸爸。】

【我跟你爸爸分开并非我期待的,你的爸爸对我做了一些事情,现在我还不能原谅他,但是这跟你没有关系,你永远是我和你爸爸爱的结晶。】

【我爱你,你也可以爱你爸爸,就算我们离婚,他永远是你的爸爸。】

    已离婚双方内心的和解【对于我们之间出错的部分,你有错,我也有错,对于我做错的部分,我愿意负起我的责任,对于你做错的部分,我也把属于你的责任交给你。谢谢你曾经做我的先生,你永远在我心里有一个位置。谢谢你陪伴我走过人生的这段路,你丰富了我的生命。我祝福你找到了你自己的幸福。】

    为了孩子,即使夫妻分开,也要努力帮助对方成为 一个好爸爸 与好妈妈,这样子孩子心中才能感受到完整。

    一对夫妻不可能永远在一起,即使再相爱的两个人,到死也还是会分开,死亡带来分离,这种分离是注定的。身体上的分离无法避免,但在心灵上,两个人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即使为了某种因素必须分开,也必须以一个好的方式处理,而不是随随便便就分手,否则势必会影响到孩子。

    孩子在心里会隐藏地说:“都是我不好,我要背负起父母分开的责任。”此时孩子会出现千奇百怪的行为或发生一些事,例如与父母的冲突,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无法集中,不想学习,跟同学打架,做出危险的举动,或让自己生奇怪的病等等,目的是想让父母合好,或为父母的分开做补偿。

    这也是倘若夫妻间的事情尚未解决,为何单独矫正孩子的行为与症状会比较困难的原因,即使我们在小孩身上做了许多协助,改善还是有限,只要动力的来源,那道锁还没有解开,纠葛的力量就会持续拉扯着,因为对孩子来说,这是他这辈子里非常重要的事,甚至是第一重要的事,这正是孩子对父母的爱。

    正是因为这股力量很强烈,却是盲目的,所以想要孩子自己走出来会很困难。因此父母要帮助孩子,尤其关键在于父母要合一,这不是说夫妻要符合,而是要让孩子感受到【即使父母间夫妻情缘已尽,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持续的】因此父母要以合一的身份来帮助孩子,让孩子从父母身上感觉到父母双方仍是一体。

    如果有可能,请尽量让孩子与另一方互动,帮助对方成为好的父母;就算对方有可能不在身旁,还是要在心里,态度上与提起对方时,都让孩子感觉到有尊重他的父亲/母亲,例如孩子和朋友打球打得很好,很开心,妈妈可以对孩子说:【如果你爸爸在这里,一定会很高兴。】或者孩子的成绩很好,爸爸可以对孩子说 :【如果你妈妈看到,她一定会以你为荣。】透过这种方式,即使不在身边的父亲/母亲也能在孩子的世界里出席,陪伴孩子成长。

 


推荐华人世界首位家庭系统排列师周鼎文先生北京最新课程>>>>>>>>>>>